“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人自古就崇尚澄怀山水,道法自然。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刘兆平在真山水中寻找感觉。坚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信息,并加以综合和取舍,借以表达他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和追求。
中国人画山水就无所谓形、色、光、空间、透视等等,而“写”字则道出了无尽的天机,这一“写”,所谓“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也就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
中国的笔墨强调“墨分五色”、强调表现与对象的关系,并突出在画面上的变化。同时那种以书法为基础的“用笔”,更是在一种深藏的技术基础中,反映内在的学养。刘兆平正是以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种可能,这就是通过笔墨的表现,在画面中营造“内美”的潜质,从而在刚柔并济和兼容中表现出笔墨的力量。在笔线和皴法之间,以一种不合规则的“乱”表现山体或者山石,描写瀑布或者山泉。其“乱”往往呈现出一种丰富性的内容。理性之“乱”与理性之“治”,不仅是笔墨之道中的辩证关系,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刘兆平以“乱中之治”表现出“乱”中的规律,“乱”中的情趣,“乱”中的意味,正反映出“治”的学养和心手相应的能力。
其作画十分大气,自然表露出自己对大山大水最直接的感觉,不雕琢,不巧饰,不斤斤计较细部得失,不做“貌合神离“的功夫。这种自由无羁的创作状态说明他心态的自由,没有包袱,笔到意随,情感在腕下抒泄。如他画的《西园遗梦》,满纸淋漓元气,浓、淡、焦、枯层层叠叠,运笔直如隼飞兔奔,秋风灌林,没有丝毫的做作。他眼界很高,放眼即是大处,生拙纵笔,一派天真,达到人与自然的“神遇而迹化“。于是在刘兆平的笔下,自然中的崇高、伟岸、雄浑、豪放、被演绎成为一种高远的视觉感受。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刘兆平正在这条艺术之路上奋力攀登,砚田墨海,笔耕不辍,他一头扎进传统,一头扎进生活,不断锤炼自己的笔墨语言。我以为只有踏踏实实的攀登者才能享受高山之巅东望日出的大美。刘兆平正是如此,凭借他的智慧、勤奋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假以时日其必成大器。
注:本文作者谢琳,系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