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刘兆平和他的绘画艺术
当今中国书画艺术家之中,记者看好那些路子正、根底深和带有较强的个人风格的书画家;除了这些,记者更看好那些花鸟、人物和山水画皆是擅长的文人画家。当然这些全能型画家凤毛麟角,地广人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在这些画家中,记者认为,现在北京文化部供职的职业画家刘兆平算是一位。
刘兆平人物画:形神兼备 雅俗共赏
刘兆平的人物画是能给人留下特别印象的。记者看来,他的人物画展现的不仅仅是人物。这是因为,一个好的人物画家是需要有多方面的综合修养的。除了拥有扎扎实实的人物造型功夫和不是传统的笔墨语言,他得精通山水画和花鸟画的绘画技法,以及对于文学、音乐、建筑等等综合学问都得涉猎、通晓,如此方可在人物绘画中恣意挥洒,游刃有余,成竹在胸。于是乎,结果自然是:画者物我两忘陶醉其中,观者徜徉其间乐而忘返。刘兆平先生的人物画,或者说文人画就具有这些特点。
第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兆平得到名家方济众悉心言传身教,使得自己的绘画艺术创作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人物画创作步入一个新境界。1969年,刘兆平的一幅名为《风雨同舟》的作品参加陕西汉中的一个书画展,并得到了长安画派著名画家方济众先生的关注与褒奖。后来不久,刘兆平就如愿成为了方济众先生的入室弟子。大家知道,方济众是倡导“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艺术主张的长安画派代表性画家,他在国画创作中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同时也创作出了《溪柳迎春》、《沙鸟聚相亲》、《蜀道一瞥》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他提出的观念系统中的局部概念、文化保守和文化对抗的概念和体制等级的概念等“三个概念”在近现代的中国画坛依然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这一时期,虚心好学的刘兆平在恩师方济众的关爱之下,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绘画艺术的滋养,在以后的几年里先后创作出版了发行40余万册连环画《神马驹》,中国人物画《母亲的嘱托》、《马头琴的故事》等一些入选全国美展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耕耘背后换来的是收获。所以早1985年,刘兆平就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了一名开始崭露头角的职业画家。
第二,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兆平先后担任了《这一代》杂志社美编主任、内蒙古呼和浩特书画院院长等职务。工作职业关系,让他在打理好日常政务之余,始终如一的挤出时间潜心研究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 1983年,刘兆平担任《这一代》杂志美编主任。这期间,他先后发表了国画作品《年轮》、《春水》等;1984年,他的组画《马头琴的故事》入选全国六届美展,就是在1987年任内蒙古呼和浩特书画院院长之后,酷爱书画艺术的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忙里偷闲,潜心作画或者读诗词、看史书、品古画、听音乐,如是经年累月潜心研究学问。刘兆平深知,作为一名中国画家,要通晓中国的文化艺术,要勤奋,要多思,要多想,只有这样,在绘画时才能融会贯通,才能“下笔如有神”。如果光知道闷头作画,那充其量只能算个画匠,而不是一个画家。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与心得,刘兆平的绘画艺术,在一年又一年的时光进程里丰富和张扬着自己日益鲜明的书画艺术符号。作品《秋实图》、《松鹤图》等等先后被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社会各界名流收藏。
刘兆平花鸟画:言简意赅 禅意正浓
刘兆平的花鸟画展示的又是一番另外天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这样评说唐代大诗人、书画家王维的文化艺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千多年后,同样作为文化人的刘兆平是非常认同大文豪苏东坡的艺术感悟,并一直践行着这种艺术表达手段。你看,他近年来创作的一批花鸟画,无不充盈着这种文化氛围和诗情画意,让人看了还想看,看了还想驻足、品赏,简直有些目不转睛,陶醉其间了。
他的花鸟画言简意赅,给观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刘兆平的花鸟画,或者说刘兆平的写意花鸟画用一个字评价,就是“简”,简明,言简,而不是简单,简浅。看得出刘兆平是神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的。中国画,历来讲究的是笔墨功夫,擅用简笔者着是大家,常用繁笔者是俗家。通观他的这些花鸟画,能用一笔表达的,绝不使用第二笔,能用两笔表达的,绝不使用第三笔。无论丈二巨幅,还是盈尺小品,他的花鸟画都是这样。当然,这些简笔的背后,绝不简简单单的随意涂抹,胡乱划拉,而是画家五十多年的笔墨历练与笔笔感悟,而是画家六十载的文化浸染与文以载道。也许这正如此,才使得他的花鸟画平淡纯朴,笔简意远,气韵生动,禅意正浓,从而有从中读到了画家心中的花鸟画意境之美:返璞归真而不落俗套,妙趣横生而禅意深远……也许,这正是画家刘兆平写意花鸟画向世人展示的艺术世界和禅意境界,而这,也构成了刘兆平花鸟画不同于常的艺术感染力与艺术震撼力。
刘兆平山水画:水墨创境 魅力渐现
同样的,刘兆平的山水画既有传统有创新,令人眼前为之一亮。几年前,他在北京798 艺术区举办的“水墨创境”艺术展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引起了阵阵涟漪、反响空前,这就是个鲜明的例证。刘兆平个人认为,水墨创境是中国当代美术第三种力量的复兴。近三十年来,以刘大为为代表的官方主流大军及以栗宪庭为教父的当代艺术群体两大阵容,推动了中国文化改革艺术繁荣。在社会的边缘还有大批散落的文化艺术思想耕耘者。即具有水墨精神的写意中国力量已经孕育成熟,第三种艺术力量将是21世纪东方艺术复兴的曙光!当代一位评论家这样说过,“刘兆平的水墨创境似乎可以解读成用水墨这一中国特有的语境,创造出一个气韵生动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石,融入了画家的才情、阅历和对生命的理解与认识,最终让人在亦真亦幻中品味其亦悲亦乐的心境”。
记者看来,“水墨创境”流派的提出,说明和论证了刘兆平既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文人画家,又是当代中国山水画、文人画的实践者和践行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刘兆平画一手很好看的传统山水画。近些年来,善于思考长于探索的刘兆平深刻的感悟到了一代大师齐白石“学我者死,似我者亡”的画论。于是乎,他在纵观中西艺术流派的艺术同时,创意提出了“水墨创境”的说法。同时由山水画入手,探索绘制了一批现代山水作品。当然这些作品依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画的烙印与影子,并且写意的精神更加的鲜明而凸出。每一位观者观赏他的画时,都自觉不自觉得带有着众多的疑问,是水彩画?是水墨画?还是制作的现代山水画……带着种种疑问,走进并认识刘兆平的探索“水墨创境”系列作品无不也是一个好现象。
艺术贵在创新。这是刘兆平的“水墨创境”画值得肯定与倡导的一个理由。艺术当随时代,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当然要继承,要发扬,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创新,要新意,要与时俱进,否则如何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如何反映出当今时代的笔墨精神与艺术水准?这是认可与推崇的第二个理由。文人多思考。刘兆平做过编辑、总编、画院院长等等社会职务,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在文化圈子里游历。记者以为,这其中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史地生、文史哲无所——熟知,历经久年历练成了一名眼观六路,博采众长的文人。而文人是多思的,何况是作为文人画家的刘兆平?!仅凭这三点,刘兆平的探索“水墨创境”中国画,或者说“水墨创境”流派诞生与过往,就是值得大力宣扬褒扬的。
伫立在一幅中国画作品前面,你懂也好,不懂也好,只要你感受到了一种美在心底升起,只要你感受到了一种认识与画面表现相通相同,这就够了。而刘兆平的作品就具备这个特点。——而这,恰恰是刘兆平作品的魅力所在。
本报记者 王庆和